1) 先从工艺参数下手
降低剪切
适当降注塑速度(尤其是靠近浇口的前段速度),改为多段注射,避免喷射充模。
增大保压切换位置/时间的稳定性,避免切换抖动造成条纹。
降低过度充填/过包
降低保压压力/时间(先小幅减 10–20% 试),观察表面光泽是否均匀。
适当降低计量背压,减少熔体剪切热与取向。
提高熔体与模温(但别超材质上限)
熔体温度↑10–20 ℃、模温↑5–15 ℃,能显著降低残余应力(PC/PMMA/ABS尤为明显)。
改善排气
看应力痕是否伴随烧焦/银纹;必要时减速+提高模温并清理排气槽。
充分干燥
含水会导致应力+银丝。按材料推荐时间/温度干燥(如ABS 80 ℃×2–4h,PC 110–120 ℃×3–4h 等)。
2) 模具与浇口优化
浇口/流道
加大浇口截面或改型(边缘浇口→潜伏/扇形/阀针热咀),降低局部剪切与取向。
在主流道前设置冷料井,并在流道/浇口处做R 过渡(0.5–1 mm),避免熔体折返留下痕迹。
平衡流道,减少多点进胶的汇合应力纹。
厚薄过渡与结构
避免突变厚度;加强筋/柱子的壁厚建议 0.5–0.6 t(以外观面壁厚 t 为基准)。
内角倒圆:内 R ≥ 0.5 t(至少 ≥0.25 t),可明显降低应力集中与“翻影”。
远离外观面布置筋柱;必要时错开流向或改筋脚形状(圆脚/阶梯),减少根部应力痕。

模温与冷却
让冷却更均匀:在外观面背面加均温板/优化水路,避免局部冷斑导致应力不均。
抛光外观面到一致的粗糙度(尤其是纹理转接区),降低光泽差带来的“显影”。
3) 材料侧策略
选更耐应力/抗白化牌号
PC/PMMA/ABS 如对外观要求高,优先考虑抗应力开裂(ESCR)改性或抗白化等级。
玻纤增强料易出现取向应力痕,必要时降纤量/改进纤维长度与流向,或在外观面改为非GF层包覆。
添加加工助剂
适量润滑/流动改性可降剪切,但注意不影响强度/尺寸稳定性。
4) 成型后的应力释放(有外观件时很有效)
退火消除内应力(经验值,别超过 Tg)
原则:在**Tg −(10~20) ℃**保温 1–2 h,再随炉缓冷。
常见材料参考:
PC:120–130 ℃ × 1–2 h
PMMA:70–80 ℃ × 2–4 h
ABS:70–80 ℃ × 2–4 h
PA/PP(半结晶):80–100 ℃ × 1–2 h(视结晶行为调整)
大批量可用热风/烘箱/红外;注意防变形支撑。
5) 快速定位小抄(按现象→原因→对策)
浇口附近亮/暗带或白影 → 浇口太小/剪切高/过包
→ 加大浇口、降速度与保压、升模温。
沿流向的条纹/“虎纹” → 充模速度/切换不稳、喷射
→ 多段注射、前段降速、靠近浇口增厚或做挡流。
筋根/柱根“翻影” → 厚薄突变、冷却不均
→ 筋厚 0.5–0.6t、内R≥0.5t、背面均温/水路优化。
局部区域应力白化(弯折更明显) → 残余内应力高
→ 升模/料温、降保压、退火。
汇合处发线样痕迹(易和熔接痕混淆) → 流动前沿冷却+取向
→ 升模温/料温、优化进胶/排气、必要时加溢边。
6) 质量验证与检测
偏光应力检查(PC/PMMA):偏振片下看色纹判断应力集中区。
应力开裂试验(ESCR):接触酒精/清洁剂后是否白化/裂纹加剧。
弯折/顶出模拟:验证脱模与装配是否诱发二次应力痕。
如果你能补充材料牌号、应力痕位置(浇口/筋根/汇合/边缘)、当前工艺参数区间或照片,我可以按你的具体件子给出更精确的参数微调方案(比如具体的多段速度、保压曲线、浇口尺寸建议等)。




